石化產業(yè)拓展新領域勢在必行
3月3日訊 如今,人們不僅擔心高油價,還在為石油產量是否已達“峰值”以致全球產量開始下降而憂心忡忡。是這樣嗎?如果石油產量確已觸頂,我們是否面臨這樣一種未來:能源日益短缺、價格不斷上揚,為爭奪石油供應導致國際沖突?
我們絕不能低估能源挑戰(zhàn)。隨著經濟持續(xù)增長,世界能源需求可能在未來25年內增長50%。如果不加以抑制,這將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上升。許 多科學家都認為,人類活動造成的排放正在改變氣候,我們需要采取緊急行動。然而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,世界能源需求也必須得到滿足。
但上哪兒去找這些能源呢?我的觀點是,“唾手可得的”石油很可能已越過峰值,但其他能源儲備的產量距峰值還有很大距離。非傳統(tǒng)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依然豐富,不過這些資源較難開發(fā)利用。石油產業(yè)必須拓展新領域,開發(fā)新的碳氫化合能源,并整合“二氧化碳解決方案”。
因此挑戰(zhàn)在于,我們開發(fā)的技術既要能夠推動增長,又不會導致環(huán)境惡化。也就是說,技術進步的應用規(guī)模必須足以產生真正的進步。這意味著我們必須 整合技術,因為在這個復雜的行業(yè),這是真正產生利益的地方。同時,這還意味著,我們要在難度日益提高的項目中應用這些技術,以及在北極或深海水域等極富挑 戰(zhàn)的新環(huán)境中獲取資源。
技術所能產生的最大影響,是大幅增加我們從現有儲量中開采傳統(tǒng)石油的數量。這比目前的行業(yè)平均水平略高1/3。能讓工程師遠程監(jiān)控儲藏過程的智能技術,連同使用蒸汽或化學品令石油更易產出的技術,都能大幅提高開采率。
技術整合還能讓我們獲得過去無法獲得的碳氫化合物資源。全球的天然氣儲備巨大,但大多尚未開發(fā)利用。把天然氣冷凝為液態(tài)后,就能以液化氣形態(tài)來 運輸,供其他市場發(fā)電。未來10年,液化天然氣的需求必將翻倍,但這同樣取決于技術進步。將氣體轉變?yōu)橐后w同樣要用到技術,它將使天然氣轉變?yōu)橄癫裼湍菢?的燃料,對大城市而言,這是減少污染的理想燃料。
其他碳氫化合物能源的新領域包括重油、蘊藏在沙子和頁巖里的石油、含有雜質的天然氣和致密氣層以及煤層氣。煤炭儲量也很豐富,尤其是在美國和中國。
在殼牌,他們正嘗試用一種環(huán)保的方法釋放油頁巖中大量潛在的儲量。在科羅拉多州用電熱器加熱巖層,釋放輕質原油和天然氣。煤炭氣化技術為煤炭利 用提供了更有效、更清潔和更靈活的方法,最終產生的合成氣能夠成為聯合循環(huán)發(fā)電廠的有效燃料。采用與液化氣同樣的技術,還能生產高質量的液體燃料。世界將 需要這些資源,但由于它們的碳含量更高,找到解決碳排放問題的方法也就更緊迫。
所以,我的設想是捕捉“綠色化石燃料”中的大部分二氧化碳,將之封存于地下或惰性物質中。從中期來看,這可能比替代能源更廉價、更便利也更靈 活。通常一座100萬千瓦的火力發(fā)電廠,其碳排放量相當于150萬輛小汽車。僅中國一年就要建造約17座這樣的電廠。這就是為何碳封存應成為發(fā)電廠的首要 任務。
這一設想能否成功,先決條件在于是否有足夠的投資用于獲取更難獲得的資源,并長期從事技術開發(fā)。國際能源署(IEA)估計,要滿足全球能源需求,至2030年投入將超過17萬億美元。鑒于投資需求迫切,征收暴利稅只會適得其反,尤其是對這個有價格波動歷史的行業(yè)而言。
因此,盡管存在諸多能源可用來應對能源挑戰(zhàn),但能源產業(yè)的任務十分艱巨。它必須動用技術和人才,同時也有賴于政府和消費者認識到我們有共同的利害關系、認識到必須應對正在改變的環(huán)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