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外設備制造商沖刺3G
最近,在北京市上報信息產業(yè)部的《北京市“十一五”電信行業(yè)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(初稿)中明確指出:電信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將會借助奧運等特殊機遇,大力發(fā)展第三代移動通信。加上奚國華在3G峰會上的表態(tài),似乎都在傳遞一個強烈的信號:中國3G已經開始倒計時。
“我可以自豪地說,現在中國政府對于3G技術發(fā)展演進的掌握,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是比較全面的。”奚國華的這番話曾在3G峰會上引來一片掌聲,這些掌聲源于業(yè)界對3G的熱盼。
信息產業(yè)部電信研究院副院長曹淑敏這樣解釋中國的“全面”:一個是中國有巨大的潛在市場,每年新增用戶就有6000萬戶;二是中國3G肩負優(yōu)化競爭格局,形成有效競爭的需要;三是3G技術本身的成熟使得現在有些3G的設備成本和造價已經跟2G相當;四是3G的引入符合整個電信業(yè)技術和業(yè)務發(fā)展趨勢。曹淑敏認為:"不管從哪個角度講,中國啟動3G的時機基本具備。"
3G峰會上,TD-SCDMA的外場測試報告完美出爐,為3G的到來又增添了一塊重重的砝碼。信息產業(yè)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MTnet辦公室主任魏貴明在介紹了各項專項測試的結果之后得出結論:"TD-SCDMA已具備大規(guī)模獨立組網能力。"這句簡短的評價成為本次峰會上最有分量的一句話。每個到場的政府官員無一例外地對TD-SCDMA的進展表示滿意。TD-SCDMA產業(yè)聯盟秘書長楊驊更是放出豪言:“我們初步估計,根據未來中國移動用戶數的增長和3G的發(fā)展,TD-SCDMA市場將會占中國市場的1/3。”國產3G標準的日趨成熟,正在逐步打消政府3G決策過程中的一大顧慮。接下來,TD-SCDMA的示范網將全面展開,這也成了TD-SCDMA商用前面臨的最后考驗。
中國3G的時間表完全由政府決定,雖然近幾年3G在中國的命運一波三折,但始終沒有聽到政府的明確聲音?,F在,政府官員的一再表態(tài),使得政府的態(tài)度前所未有地明確。按照中國政府的一貫決策風格,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暗示之后,最終的3G決策已經不遠了。
政府的力挺,最歡欣鼓舞的便是那些苦等了幾年時間的設備商們,雖然運營商的態(tài)度仍然曖昧,但政府的表態(tài)已使得未來的形勢逐漸明朗,在這樣的背景下,3G設備市場的一場惡戰(zhàn)已不可避免。如果說中國3G運營即將站在商用起跑線上,等待著發(fā)令槍響的話,那么設備商的爭奪已經進入了沖刺階段。
“得中國者得天下”,這句話在3G設備市場同樣適用。無論是國際大牌電信設備商,還是新崛起的中國廠商,在3G時代都將面臨一次中國通信設備市場的重新洗牌。
完成過渡
在此之前,電信設備商們已經度過了很長一段難熬的歲月。“在中國市場,對于愛立信以及所有設備提供商來說,2005年是過渡的一年。”愛立信大中華區(qū)總裁馬志鴻曾在不久前對記者表示。
今年上半年,電信設備商們度過了一段相當低靡和沉寂的日子。當3G牌照一次次上演"狼來了"的故事之后,3G在中國的不確定性逐漸加大。運營商不得不暫?;蜓泳徱恍┚W絡建設或升級計劃,從而導致了投資規(guī)模的大幅度縮減。信息產業(yè)部有關統(tǒng)計數字顯示,今年前6個月,運營商的資本性投入減少了12.6%。電信設備商們不得不將眼光轉向海外市場,而事實上,它們所獲得的大部分的大單子也都來自于中國以外的市場。這對它們的業(yè)績無疑會產生影響,雖然國外廠商大都不單獨公布在中國地區(qū)的營收狀況,但愛立信大中華區(qū)總裁馬志鴻坦言:"今年上半年,愛立信中國的收入確實有所下降。"這個在中國2G市場占有絕對主導地位的廠商基本代表了中國的外資設備商在2005年的處境。
國內廠商的日子也不輕松。中興通訊8月底公布中期業(yè)績報告顯示,中興上半年實現營業(yè)額103.03億元,同比下降12.5%,總裁殷一民坦承中興的業(yè)績"略有下降"。華為也進一步加強了其國際市場的擴張,并于2005年上半年首次實現海外銷售超過國內銷售。
分析人士認為:“設備商今年的日子普遍不好過,很大程度上是中國通信市場的整體環(huán)境造成的。”
但是最近,沉寂了一段時間的電信設備市場突然熱鬧起來。各大制造商爭先恐后地拋出“大手筆”。8月,兩大電信設備巨頭上海貝爾阿爾卡特(ASB)和諾基亞先后在成都設立研發(fā)中心,成立時間相差不到10天。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成都研發(fā)中心的初步投資達1.2億元人民幣。諾基亞在成都設立的是繼杭州之后的第二個3G研發(fā)中心,涵蓋了從3G無線到應用各個層面,諾基亞同時宣布杭州3G研發(fā)中心人員將翻倍。9月,愛立信全球CEO思文凱在上海舉行的亞洲戰(zhàn)略與技術峰會上宣布:"將在未來5年,向中國投資10億美元。"
這些電信設備巨頭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:在進入3G的沖刺階段時,恰當地展示自己對投資3G的決心和在3G技術上的雄厚實力。
國內廠商也不示弱。有消息稱,在廣東移動新一期3G試驗網的規(guī)劃中,華為將會提供將近1000個基站的設備,成為提供設備規(guī)模最大的廠商。9月,中興在深圳做了首次HSDPA(高速下行分組接入)的商用演示,并已經有海外運營商就HSDPA與中興接洽。一直關注光通信的另一國有電信設備商烽火通信經過近一年的籌備,在近日宣布與NEC合資成立一家專注于3G業(yè)務的子公司。
重新洗牌
“經過測算,到了2010年,僅僅在3G系統(tǒng)方面的預計投資規(guī)模,累計會達到4300億元人民幣。”電信研究院通信規(guī)劃所副所長胡堅波指出。面對這樣一場"盛宴",設備廠商前所未有地感到興奮。
愛立信中國公司成立了20年,從來沒有正式宣布過投資金額,它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宣布10億美元的投資,為的就是表明對中國3G市場即將啟動的信心。對于愛立信將投資重點轉向印度的傳言,思文凱予以了堅決否認:“愛立信在中國的投資遠遠多于印度。”占據了中國GSM市場35%市場份額的愛立信當然不想輕易丟掉這塊大蛋糕,思文凱信心十足地表示:"愛立信在3G時代至少能保持2G時代的市場地位。"
在3G峰會的展臺上,西門子與華為的合資公司鼎橋通信打出了"枕戈待旦"的響亮口號。作為四家提供TD-SCDMA系統(tǒng)的廠商之一,面對即將啟動的市場,公司已將整體戰(zhàn)略從技術研發(fā)轉向市場運作。不久前精通技術的德國CEO已隱身幕后,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熟悉中國市場的臺灣人楊薏,據他透露:“鼎橋將于今年第三季度推出TD-SCDMA全線商用產品。”
無論是愛立信、鼎橋還是其他設備商,正在努力“表態(tài)”,一方面證明自己的3G實力超群,另一方面表明對中國3G市場的期待和信心。還有一些國外設備商審時度勢地對TD-SCDMA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。
隨著TD-SCDMA的市場機會凸顯,一些以往站在懷疑陣營的廠商開始向TD-SCDMA靠攏。愛立信繼5月份與中興簽訂了關于TD-SCDMA戰(zhàn)略聯盟協(xié)議之后,在亞洲戰(zhàn)略與技術峰會上再次強調要進一步深入合作。而一向對TD-SCDMA相對冷淡的諾基亞也在3G峰會上首次做了題為“完善3G網絡融合價值鏈,助力TD-SCDMA價值鏈的發(fā)展”的發(fā)言。到目前為止,愛立信、諾基亞、上海貝爾阿爾卡特、摩托羅拉等全球主流3G設備供應商,在TD-SCDMA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投入。
決戰(zhàn)前夜,大部分國外廠商進一步利用其在國際市場上的業(yè)績作為撬動中國3G市場的支點。在3G峰會的廠商發(fā)言中,每個廠商都在不遺余力地推銷自己的“第一”:諾基亞取得50個EDGE公開合同, 居于全球第一;西門子在2004年贏得了最多的3G新合同,居世界第一;北電2005年1月與高通完成了業(yè)內第一個基于手機的端到端HSDPA路測呼叫......但是,過去的第一并不代表未來的領先,雖然3G設備市場的爭奪結果還不得而知,但業(yè)界普遍認為,2G時代的市場格局將會被完全顛覆。
2G時代,中國設備制造企業(yè)落后國外企業(yè)十幾年的時間,中國大力建設無線通信網絡的時候,中國企業(yè)還沒有能力提供相應的設備。于是中國只能走“用市場換技術的道路”,后來的發(fā)展結果是市場被國外廠商包攬,但核心技術仍然掌控在別人手里。可以說,在2G設備市場,幾乎全部是國外廠商的天下。例如在GSM市場,愛立信一家就占據了35%的市場份額,而華為、中興加起來也不超過5%。這樣的市場格局在3G時代不會重現。
一方面是以華為、中興為代表的國內廠商在研發(fā)2G的同時就開始了3G的研發(fā),目前,他們在技術上與國外廠商的差距越來越小。而中國3G牌照的發(fā)放一再延遲,也使得中國的企業(yè)有了更多的時間追趕?,F在,華為和中興在3G上都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突破。華為已取得WCDMA5%的基本專利,躋身全球前5,并取得了11個商用合同。中興在WCDMA上也取得了9個合同。
另一方面,逐漸成熟的中國運營商也不再只愿意與國外廠商合作,選擇多一些的合作伙伴,更有利于其獲得性價比最高、服務最好的設備。在價格和服務等方面,國內廠商優(yōu)勢明顯。在中國移動目前圈定的8家設備供貨商里,就采用了"中外搭配"的模式。
有分析人士認為:“華為已經可以與愛立信抗衡,在未來中國的WCDMA市場,愛立信與華為將包攬市場份額的前兩位。”中興方面則認為:"華為和中興的市場份額加起來,至少不會低于愛立信等國外企業(yè)。"
設備廠商歷來熱衷于3G牌照發(fā)放時間的“猜謎”游戲,但次次估錯。隨著政府態(tài)度的明確,新一輪的預言認為:明年上半年,3G牌照即將發(fā)放。如果這次預言不會落空的話,留給設備商的“沖刺”時間已所剩無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