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熱點:服裝收藏“錢”景誘人
從衣能蔽體到花幾十萬、上百萬元定制高級服裝,再到花幾十萬元買并不能“穿”的服裝放起來,再每年花錢去保養(yǎng)它們、去推廣,其間的文化層次不言而喻,其間的價值也日益被人們所認識。高速奔騰的中國經(jīng)濟也把中國的服飾文化不斷推進、提升。轉(zhuǎn)眼,父輩們剛懂得如何穿衣,“富二代”們已經(jīng)開始關注收藏服裝了。昨日,被香港時裝界稱 為“九龍皇帝”的著名設計師鄧達志稱,服裝收藏越來越熱,但是,國內(nèi)藏家水平及藏量還不高。
民清旗袍具有收藏價值
由約翰·庫薩克、鞏俐、周潤發(fā)、渡邊謙等國際巨星主演的跨國巨制《諜海風云》正在國內(nèi)熱映,鞏俐一襲銀色旗袍的海報,誘惑力十足。為鞏俐縫制銀色旗袍的是香港“朗光時裝”的梁朗光。梁朗光從業(yè)長達50年,曾為電影《花樣年華》、《2046》制作了幾十套旗袍。此時,民間旗袍收藏也逐漸升溫。
民國以前的“旗袍”,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旗袍,“旗袍”二字只是“旗人所穿之袍”的簡略;民國以后的旗袍,則再也沒有超出民國旗袍已經(jīng)到達的高度。因此,收藏者們喜愛收藏民國旗袍。民國旗袍散在民間的仍然不少,被收藏于博物館的反而不是很多。
據(jù)悉,目前,中國的古玩店中很少見到旗袍。中國的博物館常因為它們太“新”而認為不值得入藏,只有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幾家新建的專業(yè)博物館才對此感興趣,但藏品不多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宣統(tǒng)后妃發(fā)旗袍,可稱是民國旗袍中的精品之最。多倫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院收藏有不少民國旗袍,不少是當年到過中國的加拿大傳教士和商人帶回去的。英國的維多利亞·陳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紡織服飾文物既多且精,但最近開始大量搜求民國紡織服飾文物,其中也包括旗袍。該館的藏品大多收集于20世紀上半葉,那時民國服飾是時裝,是唾手可得之物,現(xiàn)在卻要花較大的代價去購求了。
雖然現(xiàn)代旗袍中有不少既保持了一些傳統(tǒng)韻味又能體現(xiàn)時尚之美,因而也具有收藏價值。但是,大多數(shù)收藏家不會對現(xiàn)代旗袍產(chǎn)生多大興趣。
私人博物館專藏服裝
在北京的798藝術區(qū),有家只收藏服裝的私人博物館,館主的名字叫郭培,中國當代最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之一,長期為宋祖英、章子怡、范冰冰、董卿等“一線明星”定做服裝。她現(xiàn)在的身份是“中國十佳設計師”,她做了10年的品牌設計師,又做了10年的高級服裝定制。
郭培最得意的作品是一件被她稱為“大金”的衣服,這件超級豪華的藝術品創(chuàng)造了很多數(shù)字上的奇跡:28000顆人手釘繡的銀扣,數(shù)千軸歐洲金線,整個服裝有200多斤的重量,由100個繡工,忙碌了近3個月的時間,花費了5萬多個小時制作而成。換句話說,按照一個人能夠工作的時間推算,大概需要15年才能縫制完成。
1996年,郭培就開始構(gòu)思成立私人博物館。澳大利亞著名紀錄片女導演薩麗英格頓以郭培的工作生活為主要內(nèi)容拍攝了片子在各國放映。同年,郭培的部分服裝作品也在澳大利亞博物館展出并被收藏。郭培在1995年辭去年薪十幾萬元的品牌設計師工作,轉(zhuǎn)身創(chuàng)立“玫瑰坊”,開始嘗試做高級定制。私人博物館每年的運營費用在60萬人民幣,館內(nèi)只能展示少量的服裝,大部分服裝需要收藏起來,這些服裝都不能清洗,一年的維護費用基本在十幾萬元人民幣。
中國服裝[5.98 1.87%]收藏市場剛起步
歸根到底,無論國內(nèi)外收藏家,收藏的目的只有兩個,一是投資,二是喜好。據(jù)悉,現(xiàn)在,國內(nèi)很多成長起來的“富二代”,已經(jīng)開始關注到這個領域,他們會更有“目標性”地去投資高級時裝,并逐漸認識到這種投資的“代表歷史價值—一種時尚—古董時裝市值”的收藏背景。
但是,中國服裝收藏市場剛剛起步,市場空間很小,很多領域還是空白,不像國外有成熟的機構(gòu),時裝藝術作品往往達到幾百萬元、甚至上千萬元。據(jù)業(yè)內(nèi)人士分析,目前,我國私人服裝收藏市場的瓶頸,是沒有一個很成熟的藝術品收藏中介平臺,來帶動運作這個市場。
在現(xiàn)實情況下,私人博物館依靠的高級定制產(chǎn)業(yè),在全世界的現(xiàn)狀也不容樂觀,大多數(shù)曾經(jīng)聲名顯赫的高級時裝品牌由于市場的不斷壓縮而關門大吉。在巴黎高級時裝周上硬撐的高級定制品牌,又走了“回頭路”,無一不是依靠成衣及配飾產(chǎn)業(yè)才能生存。
如何鑒別民清旗袍
民國旗袍所用材料,有傳統(tǒng)的錦緞絨繡,也有印花綢和印花布等較為輕薄也更為新潮的織物。紗羅一類鏤空面料,在清代雖然也有,但在民國時期卻為夏季旗袍所常用。另外,香云紗、夏布一類的傳統(tǒng)材料,由于實用和舒適,則更為平民所喜好,更多地用于日常生活之中。民國旗袍的款式變化極多。首先,通過裁剪打省等方法使其廓形符合和顯示女性體形的曲線,這是民國旗袍區(qū)分于清代袍服的一大特點。其次是領,清代袍服多無領,有領者也無多變化;而民國旗袍之領則高可掩頰抵耳,低則若有若無。
清代之袍極寬,多裝飾作多截拼接,袖端疊起(稱挽袖),禮服之袖端更作馬蹄狀稱箭袖;民國旗袍袖可長可短可有可無,上世紀20年代多寬短無懸鐘,此后則多窄袖。旗袍無論大裁小裁,均為傳統(tǒng)連袖,故肩袖交界處圓渾自然,如作西式裝袖,作肩部方折,此所謂中西式,出現(xiàn)極晚。門襟多右衽,有大襟掩襟之別。開衩與擺線位置相關,大致是擺線低則開衩高,擺線高則開衩低。
民國旗袍的裝飾趨于簡潔,清代袍服重山疊水之多鑲層滾逐漸消失。條格圓點以及各種現(xiàn)代感較強之幾何紋增多,傳統(tǒng)花卉圖案以更簡練概括的形式出現(xiàn)。色彩素雅者更受歡迎,而喜慶典禮上所見旗袍仍多重彩濃妝者,因此種場合適合傳統(tǒng),再說大紅等象征吉利,化吉避兇也是人情之常。
高手支招
“九龍皇帝”鄧達志:
從設計師入手更保險
被香港時裝界稱為“九龍皇帝”的著名設計師鄧達志昨晚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服裝收藏確實已經(jīng)熱了起來,但是,國內(nèi)服裝收藏已經(jīng)達到什么水平、有多大的收藏量,目前還很難確定。
他說,一般收藏者都喜歡收集六七十年代甚至更久遠的三四十年代的服裝,業(yè)界把這種有年份的服裝稱作“vinpage”。鄧達志還說,一般收藏的不是現(xiàn)在流行的服裝,收藏者一般喜愛買名牌服裝,或者名人穿過的服裝,它們的價值一般會較高,拍賣的價值也會很高。據(jù)悉,這批收藏者在香港及內(nèi)地都有,但他們的收藏量不大。不過,在倫敦和巴黎就會有許多老服裝店,走進去就像走進了服裝的圖書館。在里面可以淘到一些很珍貴、出廠量極少的品牌服裝,而且價格不貴。一般平常的服裝只需500至1500人民幣,晚裝則會價錢不菲。
鄧達志建議,要跨入服裝收藏,首先要對服裝有愛好,沒有樂趣就沒意思;其次,要看衣服的用料,比如,民清的旗袍用料就很講究;再看手工,比如有沒有用到刺繡等手工,對于西式服裝則要看蕾絲是人工還是手工。其中,面料最關鍵。另外,還要選擇各個年代的代表作,比如,60年代的活希源出品的迷你裙、透視晚裝、男裝女穿的禮服;他建議收藏者從研究設計師的作品進入會比較保險,比如香奈兒這樣的品牌設計就已經(jīng)變成博物館的收藏品。他說如果能夠收藏香奈兒的作品,就肯定會有市場的承受力。
如何將收藏的衣服換成現(xiàn)金?鄧達志說,可以交給一個比較著名的拍賣公司,目前佳士得、蘇富比拍賣行在國內(nèi)都有分支機構(gòu),他們的服裝部就可以拍賣那些具有收藏價值的服裝。